趨勢觀察家發現,許多沒什麼時間在家的工作狂,反而把家裡佈置得像度假旅館一樣舒適,人們其實渴望在繁忙的一天過後,回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家就能提供最舒適與最溫暖的貼心感覺。
無論你是四海為家還是時常搬家,又或者因為工作緣故必須旅居異鄉,這本書提供了各式各樣的秘訣,要你在任何環境,都能創造一個真正安頓身心靈的避風港,進而創造與實踐屬於我們個人的生命意義。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總是需要一個安全的避風港來為我們遮風擋雨,而在內心最深處也總希望著,那個稱之為"家"的地方,可以為我們撫平心靈上的創傷,能讓我們暫時從繁忙的生活壓力中逃離。
家之於人類的意義重大,要把它佈置的美觀可能不難,市面上已經有許多裝潢主題的書或雜誌,但要如何能夠把家佈置的真正舒適有風格,創新中又能有自己的味道還不落俗套,高深學問就在其中了。
這本書要提供給讀者的除了居家佈置的實用好方法外,還有各種我們不知道或壓根沒想過的關於家的創新想法或定義,從「心」或從「新」建構你我對於家的概念!幸福的生活來自舒適的家。家的重要性,僅次於健康的身體及人的良心。─美國連環漫畫家席德尼‧史密斯(Sidney Smith,1877-1935)
《綠野仙蹤》(The Wiazrd of Oz)裡有這麼一幕:當桃樂絲發現,只要將紅色拖鞋的鞋後跟碰在一起,口中同時念著「還是家最好」這句話,她就能夠回到堪薩斯州的家鄉。這句話其實道出了每個人愛家的心聲。房子雖然是用磚塊和水泥砌成的,但家卻是用「愛」築成的。
yun7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第二屋垂釣悠閒 作者:楊永妙、黃靖萱 2004.8.15 /第305期 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個人經濟能力的增強,以及大環境景氣的回溫,在外縣市、在郊區,甚至在其他國家,一股購買第二間房屋的趨勢正逐漸蔓延開來。究竟什麼原因,讓這些人如此嚮往另一個生活空間? 一個人的悠生活 楊煥世 攝 「有位法國作家說,我不在家裡,就在咖啡館,」年代電視台執行董事胡忠信認為自己也是這樣,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需要都市以外的另一個空間。 「都市讓人陷在工作裡,使人變得面目猙獰,」惠普亞洲區國際採購處總經理蕭國坤在加拿大有座二百坪的房子,他發現處在加拿大,人就變得和善,在台北,卻變得想競爭。 有人流行在全球買屋,或是住過世界各地,最後卻覺得台北最美,例如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畫家林惺嶽。他在巴黎住過八個月,在西班牙住了三年,卻最喜歡台灣。 漫畫作品行銷四十多個國家的蔡志忠說,「我不講究吃,只要乾淨,不講究穿,只穿白襯衫、卡其褲,但我講究住。」 因為家,很重要。台大城鄉所副教授畢恆達認為,「居所是影響一個人最深遠的地方。」 作家韓良露也感性闡述家的回憶,即使巷道依舊,很多人的老房子卻不見了,但那是記憶的樞紐,凝結在空氣中的記憶,跟自己過去的時光相遇,有心靈磁場的感覺,永遠不會消失。 追尋,生命的綠洲 資深公關人,也是個人工作者盧威丞發現,現下都市人厭倦從一個咖啡廳游移到另一個咖啡店,他們必須尋找生命的綠洲,找到自己的屋子,希望從此在在這裡安身立命。 現代人極需擁有另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一位單身、今年四十四歲的女性高科技公司人資處長五年前買下自己的房子,她認為房子才讓她有歸屬感。即使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聽音樂,一個人看電視,連笑的時候也只有一個人,有時週末的晚上去聽一場音樂會,結束已經超過十點,「一個人走回『家』,就是一種幸福吧!我已經很感謝了,」她說。 華航前董事長李雲寧也很重視屋,他有三窟,住所是他和太太的家,一個是放書的倉庫,他還規劃了一個要和年輕飛行員分享的讀書空間。 根據內政部的各國住宅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的房屋自有比例超過八成,在全球主要國家中僅次於新加坡及印度,遠高於先進國家平均的六五.九%。台灣房地產市場本來就有第二屋的趨勢。 過去二十年,台灣經濟起飛,城鄉卻發展不均,台北、高雄都會區像兩塊超級大磁鐵,把台灣人的工作與生活全部吸納其中。 高度的競爭壓力,讓人們為了爭取工作時效和便利性,不得不選擇距離辦公室很近的地方住。築夢,在城市的邊緣 現在,這種情況漸漸在轉變。台灣人的心已在浮動,為心中的夢想小屋而浮動,開始將夢想築在台北的鄰近城市,例如宜蘭、桃園。 中華航空公司人力資源處處長吳治富也曾經想在石門水庫買一棟二百萬的小房,星期六、星期天就跑過去,希望過一個沒人吵的週末。 吳治富很多航空公司的同事,也都開始在桃園買房子。 十年前選擇定居宜蘭的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黃聲遠,因為興建矗立在湧泉中央的「宜蘭林宅」,得到遠東建築物大獎而聲名大噪,也讓他成為許多人心目中打造民宅的高手。 「最近每個月最少會有三到四通想要我幫忙興建小住宅的電話,可是我連回都不敢回,」個子小小,穿著背心、短褲的黃聲遠說。 坐落在宜蘭市南邊,一個農田中央,由成衣工廠的廠房轉成的建築設計工作室,黃聲遠的前方是一整片綠色稻田,這樣的工作環境讓許多他在台北工作、職位很高的朋友非常嚮往,再看到他的工作室,更興起他們想蓋一棟小住宅的念頭。 這些人大多早已擁有自己的居所,為什麼還想再有一間夢想中的小住宅?「他們想興建一個為自己量身打造的屋子,」黃聲遠說,「那是每一個人的夢想,一輩子的投射,也都是最真實的生活。」 愈來愈多人做起打造第二個屋的夢,在這需求背後,大環境的經濟條件是首要推手。富裕,就有了嚮往 有錢了,是帶動這波第二屋需求最大的因素。第二屋的發展和整體經濟成長、國民平均所得有關,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研究員兼主任周濟認為,「個人所得提高,就會有購屋意願。」 遠雄關係企業董事長趙藤雄觀察房地產多年,他認為台灣的國民所得已經將近一萬五千美元,讓許多人開始有餘力擁有第二間屋子。 大環境的利率走低和房屋稅負優惠,也成為吸引一個人購買第二個屋的誘因。戴德梁行總經理顏炳立為今年的房市下了八字註解——「綠意盎然、含苞待放」。他指出,這繁盛的景像是政府營造出來的。不動產資訊中心副研究員楊宗憲認為,近幾年房市景氣不佳,房價大跌迄今仍未回漲,加上利率也在低點,形成二次購屋族群的出現。 在國外,第二屋更是趨勢。根據英國《經濟學人》的報導發現,儘管英國取消購買第二棟房屋的可減免稅項,但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調查,在英國,添購第二棟房屋的數量在二十年間成長超過一倍,「完全是生活方式所造成,」FPDSavills的住宅研究總監唐奈爾表示。 在台灣,生活方式的改變更加速對第二屋的需求。 不動產資訊中心副研究員楊宗憲說,「這一波的趨勢,還有由週休二日、居住品質觀念的改變以及個人的需求所帶動的。」 經濟條件加上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一個人擁有兩個屋,正式變為興起的新生活型態。
yun7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un7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un7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un7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